“我天天治腦梗,沒想到自己才45歲也得了腦梗。”近日,一位救治無數腦梗患者的醫生自己也得了腦梗的話題沖上熱搜,“腦梗年輕化”問題引發眾多網友關注。為何腦梗呈年輕化趨勢?哪些高危因素可能導致腦梗?如何遠離腦梗的威脅?對此,湖南省人民醫院介入血管二病區副主任醫師康超文進行了詳細解答。
45歲的治腦梗醫生得了腦梗
最近,上海一位救治了無數腦梗患者的李醫生在視頻中分享:“今年我45歲,最近也腦梗了。”李醫生曬出了他的磁共振報告,顯示確診為“雙側額葉及放射冠區腔隙性梗塞灶”,俗稱“腔梗”,屬于腦梗的一種。所幸的是,目前他處于無癥狀狀態,暫不需要治療。
長期幫患者治腦梗的醫生,為何自己才45歲就未能幸免?李醫生表示,自己的腦梗與“過勞”密切相關。由于工作需要,他經常半夜上急診手術,甚至有一次在高燒的情況下仍拖著虛弱身體搶救患者,最終自己也因體力不支倒下。
李醫生提醒,腦梗呈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20歲的小楊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近日,小楊躺在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科病床上,右半邊身子完全不聽使喚,說話也含糊不清。這個剛上大二的男生,從前一天晚上起在宿舍打游戲,次日凌晨時分突然栽倒在鍵盤上。醫生診斷,他得了腦梗。聽到這個消息,他的父母很驚訝:“我兒子年輕力壯,怎么可能腦梗?”醫生告訴他們,腦梗并不是老年病,它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人群中,年輕人也需關注心血管健康,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預防腦梗發生。
腦梗年輕化有三大“幫兇”
康超文解釋,腦梗全稱腦梗塞,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腦卒中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它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誘發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繼而誘發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疾病。
《中國卒中報告》數據顯示,在所有腦梗患者中,40歲以下人群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上升,2012年這個數字是9.3%,到2022年已經接近15%。也就是說,現在每7個腦梗患者里,就有一個是年輕人。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腦卒中防治指導規范(2021年版)》指出,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輕化的趨勢。目前,腦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同時是單病種致殘率最高的疾病。
為什么越來越多年輕人患腦梗?這主要與兩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油膩、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身體肥胖以及吸煙、酗酒等;二是疾病因素的影響,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動脈硬化、房顫等,均會增加腦梗的發生風險。
“簡單來說,腦梗年輕化有三大‘幫兇’。”康超文表示,一是熬夜,熬夜像個“小偷”,偷走血管修復時間,讓血管壁越來越脆;二是“高油高糖”飲食,有關研究顯示,一頓炸雞=喝下30毫升油、一杯奶茶=20塊方糖,高油、高糖飲食會催生“血管垃圾”,多余的脂肪貼在血管壁上,就像水管里的油污,隨時堵塞血管;三是打游戲久坐不動,血液流速變慢,就像河流流速慢了會淤積泥沙,容易形成血栓。
別忽視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康超文表示,腦梗患者輕者表現為偏側肢體麻木、無力或者是癱瘓、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甚至不能言語、眩暈、頭痛、視物模糊、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嚴重的可出現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若出現以下4個前兆,要及時就醫:
疲倦想睡覺:很多時候,我們會在身體疲勞、睡眠不足情況下打哈欠,這是身體氧氣不足的表現。如果一個正常人常打哈欠,有可能是動脈阻塞導致大腦缺血的表現。
視力突然下降:視力突然下降,表現為眼前一片漆黑、視力變得模糊,但一段時間后恢復正常。除了眼部可能存在病變之外,更應該警惕是腦梗的前兆。
頭暈、頭痛、嘔吐:頭部不適的原因很多時候是腦部血液或氧氣不足,如果一段時間內出現較多的頭暈、頭痛或者持續性頭痛、伴有惡心想吐的情況,一定要重視。
四肢麻木或不靈活:拿著的物體突然不受控制從手中滑落或四肢無力、麻木,很大程度是腦部的問題。大腦缺血、缺氧會影響四肢的運動,若出現四肢麻木或者身體不靈活的情況,要注意腦梗的風險。
當然,快速判別腦梗還有個簡單方法——“FAST”口訣。其中,F(Face,面部下垂),觀察面部是否出現一側下垂,微笑時兩邊面部是否不對稱;A(Arm,手臂無力),患者抬起雙臂,看是否有一側手臂無力下垂,無法維持抬起狀態;S(Speech,言語障礙),患者說話是否含糊不清、用詞錯誤或無法理解他人話語;T(Time,及時就醫),如果出現上述任何一種癥狀,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千萬別錯過救命的黃金時間窗(3小時至4.5小時)。
“早干預、全管理”是預防關鍵
“腦梗可防可控,預防比治療更重要!”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康超文提醒,預防腦梗,“早干預、全管理”是關鍵。
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是腦梗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日常需定期監測血壓、血脂、血糖等各項指標,并遵醫囑規律服藥,將血壓、血脂、血糖指標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限酒,避免長期熬夜;堅持低鹽、低脂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將體重控制在健康范圍內(BMI指數為18.5至24.9,男性腰圍
(楊云龍 袁靜 吳靖)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