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疲勞,職業倦怠,休假太少而退休還遠,怎么辦?“微退休”正流行——以年輕人為主的職場人正在提前享受退休時光,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兩年,以調整身心,做想做的事。
“微退休”為何受歡迎?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當前與未來?海外職場人的實踐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發。
累了倦了 休息一下
“我從未感覺如此健康,從未感覺休息得如此充分。”31歲的美國人費爾特不久前度過了一段“微退休”時光,她在社交平臺上直呼“這太棒了,我強烈推薦”,得到大量網友共鳴。
費爾特居住在舊金山灣區,目前是一名互聯網內容創作者。“微退休”之前,她在硅谷某企業擔任產品經理,并逐漸感到職業倦怠。她覺得,如果繼續這樣朝九晚五的模式,將無法把“最好的自己帶到工作中”。于是,在存夠資金之后,她果斷辭職,專心休息,調整狀態。
相比在職場打拼了近十年的費爾特,26歲的弗利是更年輕的“微退休”實踐者。
“在我這個年紀,有太多加薪、升職的壓力,筋疲力盡。”高壓之下,弗利放棄在波士頓的顧問工作,開始“微退休”生活。她搬到一套更實惠的公寓,一邊寫書一邊兼職做服務員,以平衡興趣愛好與“養活自己”。
“微退休”最早由美國企業家、作家蒂莫西·費里斯在2007年出版的《每周工作4小時》一書中提出,近年來這一概念在全球范圍內越發受到職場人歡迎,特別是“千禧一代”(主要為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群)和“Z世代”(主要為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人群)。
調查發現,“微退休”人數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職業倦怠與工作壓力促使職場人士停下來重新評估自己生活中的優先事項。其中,愈演愈烈的“內卷”是一大催化劑。加拿大人力資源特許專業人士協會主席德維爾斯指出,很多人在職業生涯的某個時候感到筋疲力盡,工作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是原因之一。
其次,價值觀的轉變推動“微退休”的流行。和前輩相比,“90后”和“00后”更加重視身心健康、幸福感和人生體驗。美國俄亥俄州一名人力資源從業者表示,“Z世代”對不太傳統的就業模式更感興趣,隨著這一群體在勞動力中占比加大,“微退休”將變得更加可行和規范。
最后,“微退休”也是一種新的職業實驗,年輕人不愿總是兩點一線、朝九晚五地按部就班,而傾向于在就業和“微退休”狀態之間輪換,并可能借此轉行,開辟“新賽道”。“我們不想每周在辦公室里坐上四五十個小時。”旅游內容創作者瑪琳說,人們對待就業的思維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根據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的數據,2024年有17%的職業生涯中斷是為了旅行、愛好等個人目標,高于2020年的12%。新加坡勞動力市場也注意到年輕跳槽者的增加,其中許多人利用“微退休”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
把握當下 活出自我
想要做的事,不要等到年老時、退休后,而是盡快去做。適時暫別職場未必意味著退步,“充電”可能讓人在回歸后跑得更快更遠——這是很多“微退休”實踐者的核心理念。畢竟,生命是一場體驗之旅,要為自己而活。
28歲的妮可正是如此。在她看來,與其不斷規劃、觀望與等待,不如把握現在“微退休”的最好時機。“我的一些家人幾十年來一直在計劃退休后干什么,結果卻在退休前后去世或者生病了,多年的愿望無法實現。”
“在一段時間里沒有收入是有代價的,但是人只能活一次,也不能帶著錢離開這個世界。”對重返職場,她也作了設想:“我會對招聘經理說:我花了一段時間重新集中注意力,現在我回來了,并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活力,也知道這里(新的工作崗位)是我真正想要的。”
專注于為30歲左右高收入群體提供財務規劃服務的美國Stash公司創始人馬拉尼說,在看到父輩們一直打拼到60多歲時,人們意識到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時間和金錢。
“現在就能做你想要做的事,這正是“微退休”的意義所在。”加拿大職業咨詢公司創始人漢布利指出,人們意識到生命短暫,健康問題可能困擾退休生活,推動了“微退休”的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2000年至2016年間,因長時間工作導致的心臟病和中風死亡人數增加了29%。
26歲的萊特爾曾是一名軟件工程師,整天坐在電腦前令他的偏頭痛加重。他坦言自己不喜歡那份工作,而且從大學畢業起就沒有好好休息過。終于,在工作三年后,2024年他辭職開始“微退休”。他用了大約三個月時間在他一直向往的太平洋山脊步道徒步旅行,又用了一個月時間看望家人與朋友,然后重新回到就業市場。
找工作的時間比萊特爾預期的要長,他先是在一家餐館工作,五個月后找到了一份比辭職前更滿意的工作。“我終于來到了一個讓我非常開心的地方,一切都很順利。”
潛在風險 如何應對
盡管“微退休”帶給職場人不少益處,但也可能產生一些不利的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經濟壓力和重返崗位時的困境。過來人和專業人士建議,在決定“微退休”前,要提前了解各種潛在的風險,并作好一定的準備。
錢夠不夠花,是“微退休”前最大的“靈魂拷問”。在沒有工作的時間里,仍然需要支付日常生活賬單,繳納各類保險,加上出游、“充電”等計劃,“燒錢”可能比上班時更快。
馬拉尼的話更是直截了當:一個人是否能夠嘗試“微退休”,取決于是否存了足夠的錢。她建議,在確定“微退休”時長后,估算每月的開銷,并在這個基礎上增加20%作為資金儲備。因為重新找工作需要時間,也要為醫療和事故等突發情況作準備。
以萊特爾為例,他在辭職前存了2萬美元,其中徒步旅行的預算是8000美元。在沒有找到理想工作前,他先在一家餐館工作起來,以激活現金流,而不是原地等待。
更值得關注的是,“微退休”后重新找工作未必一帆風順,職業生涯的“斷檔”和年紀的增加可能被招聘企業視為不利條件。
“你休息了一年,你的晉升機會可能落后別人20%。”在德維爾斯看來,對初入職場、缺乏經驗與人脈的年輕人來說,“斷檔”的負面影響更大。
專業人士建議,在“微退休”期間也要注重個人職業能力的保持以及社交圈的維護和拓展,甚至可以借此機會學習一項新技能,這些都將有助于后續回歸職場。
一項研究報告顯示,45%的招聘經理認為“Z世代”最難管理。但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從業的多元化,企業也需要有所改變,重塑傳統工作方式,更好發揮員工能力。
IRIS軟件集團美國人力資源主管米爾福德建議,雇主應該考慮設置更靈活、更具包容性的職位,比如兼職崗位和項目制的職位,實施分階段退休計劃,提供形式多樣甚至量身定制的休假等福利制度,才能進一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