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報道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8月29日發表題為《擔心孩子開學季情緒崩潰?六招助孩子調節情緒》,作者是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教授吉莉恩·羅伯茨博士。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隨著開學季臨近,家長和孩子們需要準備的不僅是新鞋和學習用品。重返課堂、恢復日常作息和與同伴互動,會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上引發各種情緒——興奮、焦慮、沮喪,甚至恐懼。
如果經常在網絡上瀏覽資訊,你可能聽說過“情緒調節”這個詞。它已成為育兒領域的熱門術語,但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掌握這項能力,尤其是在重返學校這樣的過渡期?
簡而言之,情緒調節是一種以健康、建設性的方式管理情緒的能力。它不是要忽視情緒,也不是被情緒淹沒,而是學會識別情緒并從中走出來。與系鞋帶或騎自行車類似,這是需要通過示范引導、持續支持和反復練習才能逐步掌握的技能。
返校過渡期會考驗這項技能。在臨床工作中,我觀察到不同階段的孩子承受壓力時表現各異,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會在送學時情緒崩潰。三年級的孩子可能因作業量增加或朋友沖突而沮喪。到了青春期前期,孩子們可能會將痛苦內化:變得孤僻、自我批判或對小挫折反應過度。在青少年時期,情緒失調的表現形式則包括喜怒無常、回避、冒險行為或自殘。
這些情緒起伏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是,如果情緒持續干擾日常生活,例如按時出門、完成學業或維持友誼,則可能意味著孩子需要額外支持。
作為養育者,我們在幫助孩子學習調節情緒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帶著耐心和同理心,我們能夠支持他們的情感成長,不僅幫助他們應對校園壓力,更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以下六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家中培養情緒調節力:
1.父母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學會如何管理情緒
孩子們會通過觀察我們來學習如何管理情緒。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我們需要向他們示范,而不僅僅是空談。
嘗試:
當感到沮喪時深呼吸
說出“我需要冷靜一下”
情緒失控后主動道歉
事情不如意時善待自己
孩子不需要完美;他們需要看到真實的人在當下調節情緒的過程。
2.謹記:他們正經歷困境,而非故意刁難我們
當孩子的情緒不堪重負時,我們很容易將他們的行為視為叛逆。但往往他們正掙扎于某種尚未學會表達或應對的困境。
重新解讀其行為本質,能讓我們以同理心而非挫敗感做出回應。我們的職責不是控制行為,而是理解行為背后的根源。
3.傳遞你的平靜
兒童的神經系統仍在發育中。在情緒崩潰時吼叫或說教往往會火上澆油。相反,你應該盡量保持冷靜、穩定的狀態。
降低你的音量。蹲下與他們平視。坐在他們身旁。你的情緒基調至關重要:當你保持沉穩,就能幫助他們找回平靜。
4.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常常急于解決問題,但情緒調節始于感受到被理解。讓你的孩子知道他們的情緒是合理的:
“你因為積木塔倒了很生氣。這確實令人沮喪。”
一旦孩子的情緒得到了接納,你就可以通過擁抱、安靜時光或一些舒緩策略來安撫他們,比如盒式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4秒,呼氣4秒,再屏息4秒)。解決問題可以稍后再說。
5.試試這個溫柔的對話腳本
不要直接問“怎么了?”,因為這會讓他們感到不知所措,而應該說:“我看你好像不太對勁,我能怎么幫你呢?”
這種表達方式傳遞出兩個信號:他們的情緒并非嚴重到無法解決,而且你會始終陪伴在他身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將建立信任、提升情緒認知能力并增強心理韌性。
6.為成功奠定基礎
即使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孩子,如果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會陷入困境。疲憊、饑餓或受到過度刺激的孩子無法自我調節,無論他們練習過多少次。
嘗試:
保持規律的睡眠與用餐時間
提供富含蛋白質的零食和飲水
每日安排安靜時光
限制過度刺激
保持過渡環節可預測
至今我仍記得我姐姐在我養育幼兒時說過的話:“注意別頻繁把孩子抱進抱出汽車安全座椅。外出兩次或許還行,但超過這個次數,孩子多半會崩潰。”這句話改變了我計劃日常生活的方式。
關注孩子的精力儲備和感官負荷,能有效預防情緒崩潰的發生。
支持情緒調節并非要求我們掌握所有答案,而是意味著在孩子學習探索人生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愛和穩定。我們越能以平靜、好奇和關愛來回應激烈的情緒,孩子就越能成長為有能力應對挑戰的人。
新學年開始之際,讓我們告訴他們,被情緒淹沒是正常的事,而且他們永遠不必獨自面對。(編譯/張琳)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