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過,秋分將至。隨著高溫退去,天氣漸涼,奶茶消費逐步升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再次引爆茶飲消費。從線下大大小小店面五花八門的風味口感,再到社交平臺上的打卡分享,以奶茶為代表的各種新茶飲不斷“出圈”,已經融入了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時尚一族的日常生活。
但在這杯香甜可口的飲品背后,卻潛藏著不少消費者關心的健康問題。9月14日,記者采訪了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副院長陳世奇,一起來看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選對了嗎?
奶茶的幾種標識
陳世奇介紹,許多消費者在點奶茶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奶精”“厚乳”“基底乳”“厚椰乳”等標識,你知道它們有什么區別嗎?
奶精——即植脂末。買奶茶時,如果看到店員用粉末沖調奶茶,大概率用的就是植脂末。
植脂末的本質是糖和油的組合,攝入過多容易造成體重超標或者肥胖。有些植脂末中還可能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對心臟不利。
基底乳——越來越多的奶茶店用鮮萃、輕牛乳、絲絨等詞匯,搭配茶風味的描述,組合成各種創新的奶茶名字。
一般來說,沒有明確寫“只有牛乳(或鮮奶)”的奶茶,大概率用的是基底乳。其乳成分可能只占3%~5%,蛋白質和鈣很少,脂肪含量是牛奶的5~8倍。
厚乳——是一種濃縮牛奶,質地濃稠、口感醇厚,營養價值也較高。但如今不少奶茶店用的是調制厚乳,在濃縮牛奶里加了煉乳、淡奶油、白砂糖和乳化劑,風味更濃,糖和脂肪含量也更高。
有些基底乳也被包裝成厚乳,如“生酪厚乳”“大米厚乳”,成本低,營養價值不高。
厚椰——它和乳制品沒關系,靠豐富的脂肪帶來醇厚的口感和椰香,熱量較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怎么識別奶茶
“點奶茶時應盡量避免點使用奶精、基底乳、厚乳等品類沖調的奶茶。”陳世奇副院長指出,奶茶中,并非所有添加劑都是“科技與狠活”。只要在國家標準規定的范圍內使用,食品添加劑是安全的。但如果超范圍、超劑量使用添加劑,就可能危害健康。例如,超量使用色素,可能會損傷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違規添加非食用物質,會嚴重威脅消費者的生命健康。
那消費者該如何識別奶茶里的“科技與狠活”?陳世奇建議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一看標簽,預包裝奶茶的包裝上,必須清晰標注品名、配料表、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配料表是關鍵,顯示了奶茶是否有食品添加劑等。
二觀色澤和質地,用鮮牛奶和茶葉制作的奶茶,顏色是自然的淺棕色或米色,質地均勻。顏色過于鮮艷,如呈現亮粉色、鮮綠色等不自然的顏色,很可能添加了過量色素;如果奶茶看起來分層明顯或者有沉淀,那可能是品質出現了問題。
三聞氣味和嘗口感,優質的奶茶有濃郁的奶香味和茶香味。如果過于甜膩,可能是添加了過多的甜味劑;如果有異味、酸澀味或苦味,可能與原料質量不佳、添加劑超標有關。
怎么挑選奶茶
陳世奇表示,不建議消費者頻繁喝奶茶,但如果對奶茶沒有抵抗力,偶然喝一杯時該怎么挑選呢?
第一,要選真奶做的。如果是現制奶茶,可以觀察下店家是不是用鮮奶做的,有的會寫“真鮮奶、無奶精、無植物奶油”,大品牌的相對比較放心,最好不要加奶蓋;如果是速溶奶茶或預包裝的液體奶茶,那就看看配料表,選第一位是真奶的,盡量不選奶精、植脂末的。
第二,小料要選對。小料不要選波霸、椰纖果等加工食物,可以選擇水果塊、燕麥、龜苓膏、燒仙草等小料。
第三,選無糖或少糖的。雖然市售無糖奶茶也存在有糖的可能,但畢竟還是比全糖奶茶低很多。
第四,喝奶茶后少吃飯。奶茶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都不低,喝了奶茶當天就少吃兩口主食、減少烹調油用量。
第五,喝完記得多運動。一杯奶茶的熱量至少要運動1小時去消耗,建議增加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等運動,平衡熱量,預防長胖。
(楊新宇)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