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率持續走低,最近買理財虧錢了
專家認為只是短期波動,長期看收益仍較為穩健
“買理財怎么和炒股一樣?竟然虧到我的本金了!”
近日,杭州市民葉女士發現,自己在某國有大行購買的三個R2風險(中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已連續多天出現負收益。更讓她感到懊惱的是,其中一個最短持有期30天的產品,8萬多的資金竟然虧損了100多元。
事實上,今年以來,和葉女士有類似遭遇的投資者并不在少數。這些平常以“低波穩健”為特色的銀行固收類理財,收益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甚至存在短期虧損,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波動?
有人一天虧好幾百元,買低風險銀行理財卻虧錢了
錢江晚報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有不少網友發帖吐槽自己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綠”了。
來自上海的一位網友稱,最近每天虧損300~400元,“還要放里面3個月,說好的穩健理財呢?”該網友曬出的圖片顯示,2月24日當天其理財賬戶收益為-426.34元。
也有網友截取了在網上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凈值圖。記者看到,該產品近1個月凈值波動較大,2月12日之后更呈現出明顯的下行趨勢。網友無奈地表示:“理財跌麻了,本來想賺點小錢,現在班都白上了!”
在一些提及理財產品虧損的帖子里,評論區熱鬧非凡。有人調侃“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也綠得很”;有人表示已經果斷贖回;也有人選擇“再撐一下”;但也有不少網友認為“這種理財拉到一年肯定是漲的,為什么要著急賣”“不用在乎過程,交給時間就好了”。
受到固收類產品收益率下滑等影響,2月以來,中銀理財、浦銀理財、華夏理財、民生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旗下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了下調,有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跌破2%。有業內人士認為,該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基于對市場行情演進的判斷而作出的調整。
債市波動、資金面緊張導致收益走低,投資者要“跑”嗎?
一家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向記者表示,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的底層大多數是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固定收益類資產,因此會受到債市調整等因素影響。“去年債券市場的表現非常好,最近有調整屬于比較正常的情況。對于一些剛買入不久的人來說,可能覺得這個調整幅度太大,但實際上從長期的趨勢來看,這只是一個短期的波動,影響并不大。”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春節前后,市場資金流動性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導致國債的收益率有所上升,債券價格持續下跌。
中歐基金表示,債券市場的核心矛盾在于銀行間資金面是否能夠轉松。如果資金持續緊張,銀行中期負債利率持續上行,就需要警惕債市明顯調整的風險;如果資金面季節性規律轉松,那么銀行自營和理財的配置行情仍然值得期待。
銀行理財產品和債券型基金上一次發生大面積虧損是在2022年,當時,債券市場出現劇烈調整,導致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理財和債券基金凈值大幅回撤,市場出現“贖回潮”。
在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看來,從2022年贖回潮以來,資管機構對“穩凈值”“穩規模”訴求增加。尤其對于理財機構而言,“低波、穩健”經營模式逐漸成為主流。在該模式下,市場利率和債市短期回調,對產品破凈率影響較小,向負債端傳導作用有限,因此贖回負反饋可能性較低,市場穩定性相應增強。
董希淼建議,投資者應基于對經濟基本面的合理預期,結合自身資產負債等情況進行投資決策,高度重視利率風險;理財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要警惕理財、基金等產品可能大規模贖回風險,妥善做好流動性安排。不過,從未來一段時間看,銀行理財產品總體上仍將較為穩健。(陳曄)
(審核:歐云海)